語言理解表達訓練:雙語學習成功的重點,你們知道嗎?

在香港,我们很流行一周请外籍老师到家里和宝宝玩一个小时,或一周玩两次,但是并非每个孩子都能把英语说得像老外一样流利。为什么呢?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语言接触量不够,其实量是否足够,在研究上也没有明确的规定,一切都取决于孩子接触语言的比例如何。

我大致将孩子一天的时间分为四个部分,其中三个部分都会接触到语言,包括家里、学校,和社交时。下一步,家长就需要考虑自己的宝宝在这三个范畴内花的时间比例有多高,如果孩子一周只会接触外籍老师一次,而且只有一小时;在学校里接触外籍老师的时间可能也只占五分之一,显然,孩子接触英语的量就会少很多,这也会影响孩子是否能成功实现双语学习。

我们先做一个总结:如果家长希望孩子能实现双语学习,而你想要使用一个家长,一个语言的方法的话,必须确保负责外语的家长有足够高的语言能力,若不够就不要勉强;家长可以考虑分配好接触不同语言的时间,例如在家里都说母语,而在学校里和社交时都说另一种语言。

以上分享,都是出于语言环境上的考虑;另一个重要的考虑则是孩子本身的学习能力。一些家庭对于我刚才所说的语言环境,满足了所有的条件,但孩子还是不能成为双语宝宝,这一情况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孩子根本难以同时处理两种语言。有些孩子其实已经明显语言迟缓,甚至有语言障碍,如果家长仍然坚持要宝宝学习双语,效果未必理想。

但家长也不要灰心,我并不是说孩子不能成为双语宝宝,只不过他未必要做到simultaneous bilingualism,其实家长也可考虑让宝宝走sequential bilingualism的路线,先把母语学好,再学第二种语言。我自己其实就是sequential learner,我在上海出生,所以我的母语是上海话,我两岁的时候就到香港生活了,那时候我才开始接触广东话,现在对我来说,广东话和上海话都是母语,至于英语就是我第三个接触的语言了,虽然我的英语不如母语者,但IELTS也考到了8.5。普通话则是我第四个接触的语言,我知道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,但也算能够和大家沟通了。所以家长不要一味追求宝宝要从小就能说多种语言,反而,接受孩子的能力,一步步走来也行。

en_US